香港政府在2001年開始設立種子基金,讓有心扶貧助弱的人可以申請基金去開辦社會企業,創造工作職位給弱勢社群信徒,培訓他們學得一些技巧可以維生。〈馬太福音〉20章1-16節中描述的葡萄園就是現代社企的藍圖,葡萄園的主人就是現代的社會創業家。他們招聘失業的貧民在葡萄園工作,讓他們可以賺取工資買糧食,並應用管理技巧維持業務,造福社會中的草根階層。熱心的基督徒投身社創運動中會發現8種好處:
發揮信仰價值 產生正面情感
一、社創的經歷會大幅提升個人的主觀幸福感,在0分至10分的比例中是8分。根據馬丁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的正向心理學,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,以及自己持守的價值觀得以發揮,當事人就會產生正面的情緒。
二、基督徒開辦的社會企業(Christian Social Enterprise),3個英文字代表上主的3個旨意:Christian代表信仰,即是大使命;Social代表社會關懷,尤其是愛鄰如己的大誡命;Enterprise代表創造使命(Creation Mandate)。在和合本的主禱文中:「我們在天上的父;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。願祢的國降臨;願上主的三旨意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。」
但大部分香港的教會都無視作為上主旨意的創造使命,而是挑選只需要出口的大使命,或需要出錢出計出力的大誡命,令到教會只會執行一個或兩個上主的旨意。基督徒開辦社會企業,是在日常運作的過程中執行創造使命、藉關懷來自基層的員工去實踐愛鄰如己的大誡命,藉解釋自己的信仰去履行大使命。
三、社企會彰顯出基督教的美德,88%的基督徒社會創業家認為社企彰顯出扶貧助弱的美德;80%基督徒社會創業家認為社企彰顯出施比受更為有福;76%基督徒社會創業家認為社企彰顯出作鹽作光的作用;72%基督徒社會創業家認為社企彰顯出愛鄰如己的精神,所以資深的神學家認為社企作為翼鋒教會更恰當。社企作為教會,會友人數肯定不多,大部分人是來自弱勢社群的員工及其家人或親友,另外是熟客或義工。然而,人數雖少,卻能夠彰顯基督教的價值觀:扶貧助弱、施比受更為有福、愛鄰如己,及作鹽作光。
超越個人界限 累積社會資本
四、超越的經歷,個别的社創信徒可能會經歷不可能的竟然變成可能,超越自己原來的想像。「然而上主從始至終的作為,人不能參透。」(〈傳道書〉3章11節)
五、一個有意義的人生,運用自己最擅長的能力及美德,去投身一個超越個人的利益或喜悅的大項目。
六、轉化他人及被他人轉化,根據白德培教授的經驗,作為助人者的社會企業家要預備好接受轉化,而不是轉化他人;要預備好去接受而不要施予;自己改變而不是令他人改變;被觸動而不要觸動他人;以及在傳統對錯概念中接受挑戰而非挑戰他人。
七、持續學習及成長,累積人才資本。
八、認識他人也被他人認識,累積社會資本。
環顧香港,全港共有240間中學、292間小學有基督教或天主教背景,佔全港中小學總數接近一半。如能做好基督教教育,所影響的至少是一半的青年。而基督徒社創家的故事,正是活生生的見證,如能放諸當下的價值教育和生命教育,所能強調的就不只包括生命價值,更包括生命的技能(與知識)。其意涵就是指出既要關懷青年人生命的成長,也要兼及青年人的物質生活,讓他身心皆得以發展,在成就自己的同時關心社會中的弱勢,實踐愛人如己的訓導。日後,如能推廣至不同中學,更能惠及不同學生。